Fb
Map
Top
眼科小知識

何謂前導波與像差 ?

想像一下,把石頭丟進水池中央,必定掀起一波漣漪,以同心圓的形狀向池邊擴散;但是,當水波碰到礁石時,波紋被干擾、產生變化,波形甚至因而被破壞,不再是完整、漂亮的同心圓,許多波紋的四處漫射,最後會讓人不知道最早的投擲點在哪。

話說觀星時,光線跑了數萬光年的距離,進入地球的大氣層,多少也會被許多空氣懸浮物、水汽所干擾,才能射入天文望遠鏡,但此時科學家所看到的星球影像,可能已經有了形狀、顏色、距離、位置的偏差了。

為解決這個問題,30多年前科學家便設想要用前導波的技術,修正觀星時所得的數據,經過一番努力,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總算開發出這項技術,先用前導波射向目標物,計算所獲得的形狀、尺寸、顏色、距離的偏差值,待望遠鏡收到影像時,再用電腦運算、修正回去。

眼睛的角膜、水晶體與眼內的房水,對光線來說,都是不同的介質,光線經過不同的介質時,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折射,也因此,影像可能就會因而發生偏差;這時候,用前導波技術,就可以量測出眼睛的「偏差值」。

目前眼科界將像差分成低階及高階像差兩種,前者如近視、遠視及規則散光(新聞、網站)等屈光不正現象,後者則是不規則的散光;而角膜所造成的低階像差,占整個眼球像差的85%,剩下則為水晶體、視網膜的高階像差。

早期的人工水晶體只在乎能否讓光線通過,以利其在後端的視網膜聚焦,忽略像差的結果,患者確實重見光明,但很有可能看到的是模糊、色偏的影像。

近5~10年來,廠商開始運用前導波技術,測量多數人的眼球像差值後,再來生產合適的「負像差人工水晶體」,以便修正角膜所可能產生的正像差,一加、一減之後,讓光線可以正確地在視網膜前聚焦成像。

* 最後修改時間:2016-09-10 12:00:20